嗨!給忙碌又想發掘自己潛力的你
工作了一整天好累啊
想充電但又不知從何開始
今晚聽好書 分享最新暢銷書籍
等車吃飯時都能聽的好分享
長期投資、分散風險真的是最好的投資建議嗎?
從巴菲特到博格爾(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創辦人),長期投資、分散風險、尋找手續費低廉的投資標的已經是老生常談,然而對於投新新手來說或是初出社會的你,你應該專注於長期儲蓄這個目標,原因很間單:出社會的前十多年能透過投資賺進的資本將遠低於你努力儲蓄能夠累積的金錢。持續儲蓄增加你的“本金”,才能在之後透過長期投資來不斷讓你的投資成長。
如何判斷你是處於需要「提高儲蓄」還是該「專注投資」的階段呢?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提高儲蓄;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投資規劃;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提高儲蓄+投資規劃
這個觀點幫助你釐清現階段最重要的財務目標,如果你剛出社會,儲蓄不多,那努力儲蓄就是當務之急;如果資產達到了一定的額度,投資策略與規劃會帶來更多幫助。
儲蓄階段,每個月要存多少?
作者認為坊間的理財書盲目或是制式地教你每月存下多少錢,因為沒有考量每個人的差異性,而是一昧地設定同樣的儲蓄目標,而不考量可行性,只會讓儲蓄變成壓力,因為當你沒存到固定的數字,你會感到挫折跟愧疚。
作者建議:當你可以存多一點時多存一點,只能少存一點時則少存一點,量力而為。
原則就是不間斷,把儲蓄當成習慣,不要有花錢的罪惡感,才能長期實行。
對於花錢時的罪惡感,有兩個方法讓你轉移
1. 2倍原則:每次花錢買非必要品的時候,也拿出同樣的金額來投資。或是拿出同樣資金捐款,透過這些動作來轉化花錢的罪惡感
2.極大化滿足感:這裡的滿足感並非指吃暖喝飽的
生活中你在意什麼?有什麼情況是你想避免的?有什麼樣的價值你想讓全世界都知道?
這筆花費能提升你的專業嗎?能帶來更多的自主性嗎?還是能你更接近人生目標?
用這些問題去衡量你的購物決定,而不是專注在購物消費本身。如果買下這個東西,能提升你長期的成就感或是滿足感,那他就是一個好的消費;反之,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就知道這只是當下的盲目消費。你辛苦賺來的錢應該要花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星巴克的每天的咖啡真的是不好的花費嗎?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來投資,這是很常看到的理財建議。然而作者認為,如果這杯咖啡可以提升你的工作效率,那就是值得的花費。因此,什麼是最佳的花錢原則?答案是:因人而異。個性不同也會讓花錢這件事情帶來不同程度的滿足感。例如:外向的人對於花錢買經驗所獲得的滿足感可能比內向的人多。只有你才真正知道花錢是否花在刀口上,是否對於你的專業、自主性、人生目標有提升。
我個人覺得在合理化自己的花費
生活方式通膨是指在收入提高後,生活開銷花費也隨之增加的狀況。作者認為辛苦工作帶來的加薪理當要好好享受,但是生活方式通膨應該要限制在50%的範圍內,否則會延遲原本計畫的退休年齡。過度的生活方式通膨是危險的,因為你可能會認為我的薪資提升了,可以花的錢應該也變多了,若是缺乏計畫,反而成為退休的絆腳石。
因此增加的收入到底該存下多少,才能在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上按照原定計畫退休?作者提供了一個簡易的表格參考,若是薪水增加10%,那增加的部分應該要存下36%才能保持在同樣的生活水準下在預計的退休時候存到足夠的錢。
這裡作者指出若是有加薪,在原本每個月儲蓄的金額不變之下,存下50%的加薪薪資是通用的法則。這個跟之前的2倍法則是同樣的概念,讓你在享受加薪之餘,也還是能按照原有的退休計畫持續進行。
關於負債。
負債的目的通常有兩個:一個是降低風險;另一個是預期的回報比舉債的成本來的高的時候,例如:教育、創業、房貸。
聽起來很弔詭的是,有人會選擇不把房貸或信用卡債還完,只為了確保戶頭裡有足夠的現金備用。對於現金不足的憂慮導致不理性的決定。然而,就算是經過思考後的借債,也可能造成精神壓力。因此借錢債務不只是金錢上的成本,也還要思考精神的成本。
對於學貸,作者提出一個間單的公式來思考是否值得:
(預期的每年薪資提升x40/2)-在學期間損失的薪資收入=學費的上限
這個公式是假設在未來40年因為學位而提升的薪資,去除通貨膨漲因素換成目前等值的金額,再扣除在學期間損失的薪資,就是你可以負擔學費上限,因為這個數字是停損的數字,所以實際的學費金額應該要低很多。
另外我認為這個是很初略的算法,由於就學而產生的房租(若是不住在家裡)、設備等都應該考量進去。
買房對很多人來說是人生大事,房貸則是一個更多變數的選擇
租房:門檻低有彈性、短期內風險低、長期風險高(房租上漲、不穩定性、搬家費用)。
買房:門檻高、需要有自備款、短期內風險高(房子維修等)、長期風險低。
作者在這裡也挑戰了很多人認為買房是個好投資的這個觀念。以美國股市為例,若是每個月用同樣房貸的金額投到股市中,從1972到2001, 以S&P 500股市的回報是4倍以上。
然而,買房之所以為人生大事,不單只是大筆消費,買房還包括情感與精神上價值,不能單以投資報酬的觀點來衡量。以美國2020資料為例,收入在中位數以上,有80%的家庭是擁有房產的。對於大部分的家庭來說,這也是他們累積財富的主要方法。可以選擇居住在自己喜歡的區域也是促使人們買房的原因之一。
買房的要件:
1. 會在買房區域待超過10年以上: 買房所產生的手續費、律師費、房仲費等等都是比起租房來說額外的費用,若是買了只住短期則不划算。
2. 有穩定的職業及生活:確保不會因為生活的不穩定性而需要搬家或工作變動。
3. 經濟上能夠負擔:買房的頭期款(在美國一般是2成)跟接下來30年的房貸都要考量經濟狀況是否能夠負擔。
若是你在考慮是否該先買個小房,等之後存多點錢再換間大一點的房。作者的建議是先再存點錢買間大一點的,避免短期買賣所損失的手續費。
如何存下頭期款?
作者建議以現金的方式存下頭期款,因為是短期需要使用到的。然而若是思考通膨,投資在債卷中是否是個保值的方法?債卷投資短期來說,會有3%的降幅,相較於現金來說,在短期內(2年)仍有抗通膨的作用,但是兩者的差別不大。若是是兩年之內需要使用到的金額,存現金就好。然而若是儲蓄的目標長期才能達成,債卷就能起抗通膨的作用。
作者認為兩者的差別約以3年為分界線:若是3年內需要用到的資金,建議都以現金儲蓄;反之,則可利用債卷來保值。
關於股市,可想而知的投資股市有時會比投資債卷來得好,有時則會比較差。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股債均衡的配置,配合你的風險承受度跟時間表來建立長期的資產。
關於退休,首先我們要談到「4%原則」。這個原則首先由William Bengen 在1994年提出,主要是為了了解退休族每年最多能從退休金中提撥
UT NULLA NISI NON UT ENIM ALIQUA:
書中金句
Your money should be used as a tool to create the life you want.
ut dolore culpa occaecat ut
laboris in sit minim
歡迎留言給我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今晚聽好書用短短20分鐘給你滿滿好知識。透過每週外文好書推薦,分享新知理論與思考架構。幫助忙碌的你:
快速學習,找到思考的方法。
提高效率,發現更好的自己。
如果電子報的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今晚聽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