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給忙碌又想發掘自己潛力的你
工作了一整天好累啊
想充電但又不知從何開始
今晚聽好書 分享最新暢銷書籍
等車吃飯時都能聽的好分享
長期投資、分散風險真的是最好的投資建議嗎?
從巴菲特到博格爾(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創辦人),長期投資、分散風險、尋找手續費低廉的投資標的已經是老生常談,然而對於投新新手來說或是初出社會的你,你應該專注於長期儲蓄這個目標,原因很間單:出社會的前十多年能透過投資賺進的資本將遠低於你努力儲蓄能夠累積的金錢。持續儲蓄增加你的“本金”,才能在之後透過長期投資來不斷讓你的投資成長。
如何判斷你是處於需要「提高儲蓄」還是該「專注投資」的階段呢?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提高儲蓄;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投資規劃;
如果一年內所能存下的金額 = 一年內透過投資所賺的金額=提高儲蓄+投資規劃
這個觀點幫助你釐清現階段最重要的財務目標,如果你剛出社會,儲蓄不多,那努力儲蓄就是當務之急;如果資產達到了一定的額度,專注在投資策略與規劃會帶來更多幫助。
儲蓄階段,每個月要存多少?

作者認為坊間的理財書盲目或是制式地教你每月存下多少錢,因為沒有考量每個人的差異性,而是一昧地設定同樣的儲蓄目標,缺乏考量可行性,只會讓儲蓄變成壓力,因為當你沒存到固定的數字,你會感到挫折跟愧疚。
作者建議:當你可以存多一點時多存一點,只能少存一點時則少存一點,量力而為。
原則就是不間斷,把儲蓄當成習慣,不要有花錢的罪惡感,才能長期實行。
對於花錢時的罪惡感,有兩個方法能讓你轉化這個想法:
1. 2倍原則:每次花錢買非必要品的時候,也拿出同樣的金額來投資。或是拿出同樣資金捐款,透過這些動作來轉化花錢的罪惡感,也積極地把儲蓄理財當作生活中的習慣之一。
2.極大化滿足感:這裡的滿足感並非指吃暖喝飽的滿足感。而是更深層地思考消費後面的意義,讓花錢不再只是花錢,更帶來提升生活的價值感跟滿足感。
生活中你在意什麼?有什麼情況是你想避免的?有什麼樣的價值你想讓全世界都知道?
這筆花費能提升你的專業嗎?能帶來更多的自主性嗎?還是能你更接近人生目標?
用這些問題去衡量你的購物決定,而不是專注在購物消費本身。如果買下這個東西,能提升你長期的成就感或是滿足感,那他就是一個好的消費;反之,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就知道這只是當下的盲目消費。你辛苦賺來的錢應該要花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
星巴克的每天的咖啡真的是不好的花費嗎?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錢來投資,這是很常看到的理財建議。然而作者認為,如果這杯咖啡可以提升你的工作效率,那就是值得的花費。因此,什麼是最佳的花錢原則?答案是:因人而異。個性不同也會讓花錢這件事情帶來不同程度的滿足感。例如:外向的人對於花錢買經驗所獲得的滿足感可能比內向的人多。只有你才真正知道花錢是否花在刀口上,是否對於你的快樂、專業、自主性、人生目標有提升。
收入增加,能花的錢也增加的迷思?
生活方式通膨是指在收入提高後,生活開銷花費也隨之增加的狀況。作者認為辛苦工作帶來的加薪理當要好好享受,但是生活方式通膨應該要限制在50%的範圍內,否則會延遲原本計畫的退休年齡。過度的生活方式通膨是危險的,因為你可能會認為我的薪資提升了,可以花的錢應該也變多了,若是缺乏計畫,反而成為退休的絆腳石。
因此增加的收入到底該存下多少,才能在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上按照原定計畫退休?作者提供了一個簡易的表格參考,若是薪水增加10%,那增加的部分應該要存下36%才能保持在同樣的生活水準下在預計的退休時候存到足夠的錢。
這裡作者指出若是有加薪,在原本每個月儲蓄的金額不變之下,存下50%的加薪薪資是通用的法則。這個跟之前的2倍法則是同樣的概念,讓你在享受加薪之餘,也還是能按照原有的退休計畫持續進行。
關於負債的思考
負債的目的通常有兩個:一個是降低風險;另一個是預期的回報比舉債的成本來的高的時候,例如:教育、創業、房貸。
聽起來很弔詭的是,有人會選擇不把房貸或信用卡債還完,只為了確保戶頭裡有足夠的現金備用。對於現金不足的憂慮導致不理性的決定。然而,就算是經過思考後的借債,也可能造成精神壓力。因此借錢債務不只是金錢上的成本,也還要思考精神的成本。
對於學貸,作者提出一個間單的公式來思考是否值得:
(預期的每年薪資提升x40/2)-在學期間損失的薪資收入=學費的上限
這個公式是假設在未來40年因為學位而提升的薪資,去除通貨膨漲因素換成目前等值的金額,再扣除在學期間損失的薪資,就是你可以負擔學費上限,因為這個數字是停損的數字,所以實際的學費金額應該要低很多。
另外我認為這個是很初略的算法,由於就學而產生的房租(若是不住在家裡)、餐食、用品等都應該考量進去。然後,我認為提高自身教育程度也不能單就收入面來衡量,個人心智的成長、精神面的涵養提升等都是選擇學習的目標之一。
買房對很多人來說是人生大事,房貸則是一個更多變數的選擇
租房:門檻低有彈性、短期內風險低、長期風險高(房租上漲、不穩定性、搬家費用)。
買房:門檻高、需要有自備款、短期內風險高(房子維修等)、長期風險低。
作者在這裡也挑戰了很多人認為買房是個好投資的這個觀念。以美國股市為例,若是每個月用同樣房貸的金額投到股市中,從1972到2001, 以S&P 500股市的回報是4倍以上,是買房投資遠遠不及的。
然而,買房之所以為人生大事,不單只是大筆消費,買房還包括情感與精神上價值,不能單以投資報酬的觀點來衡量。以美國2020資料為例,收入在中位數以上,有80%的家庭是擁有房產的。對於大部分的家庭來說,這也是他們累積財富的主要方法。可以選擇居住在自己喜歡的區域也是促使人們買房的原因之一; 買房之後每個月的房貸也讓人感覺到責任感,能夠靠自己的努力累積下房產更是讓人持續努力的動力來源。
買房的要件:
1. 會在買房區域待超過10年以上: 買房所產生的手續費、律師費、房仲費等等都是比起租房來說額外的費用,若是買了只住短期則不划算。
2. 有穩定的職業及生活:確保不會因為生活的不穩定性而需要搬家或工作變動。
3. 經濟上能夠負擔:買房的頭期款(在美國一般是2成)跟接下來30年的房貸都要考量經濟狀況是否能夠負擔。
若是你在考慮是否該先買個小房,等之後存多點錢再換間大一點的房。作者的建議是先再存點錢買間大一點的,避免短期買賣所損失的手續費。
如何存下頭期款?
作者建議以現金的方式存下頭期款,因為是短期需要使用到的。然而若是思考通膨,投資在債券中是否是個保值的方法?債券投資短期來說,會有3%的降幅,相較於現金來說,在短期內(2年)仍有抗通膨的作用,但是兩者的差別不大。若是是兩年之內需要使用到的金額,存現金就好。然而若是儲蓄的目標長期才能達成,債券就能起抗通膨的作用。
作者認為兩者的差別約以3年為分界線:若是3年內需要用到的資金,建議都以現金儲蓄;反之,則可利用債券來保值。
關於股市,可想而知的投資股市有時會比投資債券來得好,有時則會比較差。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股債均衡的配置,配合你的風險承受度跟時間表來建立長期的資產。
關於退休,首先我們要談到「4%原則」。這個原則首先由William Bengen 在1994年提出,主要是為了回答「要多少錢才能退休」的這個問題。4%原則用簡單的數學公式給出退休要存多少錢的大方向。
退休後的每年開支=4% x 需要準備的退休金
這個概念也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說明:
25x退休後的每年開支=需要準備的退休金
如果你在退休後還有其他收入(老人年金、房租、其他被動收入等),那麼需要存下的退休金就會更低些。此外,作者也提到在低通膨的環境下(低於3%),退休金將能持續提領更久的時間; 年紀越大,在服飾類、房貸、交通的花費也會逐年下降。研究顯示,退休族的花費每年下降1%。這也就是為什麼4%原則是比較保守的來計算所需要的退休金,因為公式中包含了3%的通貨膨漲來計算每年所需要的花費。
然而,有些人對於這個公式逐漸花掉老本仍然感到擔憂,或是你希望你的退休金可以支持你超過30年以上,作者還提出「交叉點原則」來了解在什麼時候你的每月投資收入會大於每月的花費支出。
假設你每月支出4000元,你的退休金每年投資報酬率平均為3%,那麽你需要存下:
0.03/12=0.0025 (每個月的投資報酬率)
4000/0.0025=160萬
那麼160萬就是能達到交叉點原則的最低退休金金額,若是預期投報率能夠上升,那麼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會更少,反之則會增加。
關於退休的思考
關於退休生活。
在把關注力放在退休生活的財務面上,作者提到了退休生活的其他面向的考慮:身體狀況、精神健康、以及社會支援都是遠超於財務面的重要因素。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不只帶來收入,也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自我發揮、自我肯定、人際關係。
規劃退休時,不妨問問自己下列問題。
退休生活的時間如何規劃?
會跟哪些朋友或是團體接觸?
什麼是你退休的最終目標?
退休代表的不只是財務獨立,財務自由,少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的生活也代表生活方式的改變,有的人頓時感到生活失去重心,缺乏挑戰,甚至覺得孤獨。因此退休前,應該仔細思考退休生活的規劃,能夠達成不為金錢煩惱的生活之餘,也為下半場的人生做好精彩的規劃。
關於投資
關於投資,你應該投資的三個原因:
1.為未來的自己儲蓄
2.避免通膨影響資產
3.透過財務資產取代人力資本
投資什麼好?
作者列出了各類投資標的優缺點,你可以根據自身的狀況、個性、風險承受度來組成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股票:8~10% 回報:高回報、手續簡易、容易流通; 浮動大、風險大
債券:2~4% 回報: 浮動小、適合作為平衡配置的工具不需要經常管理; 報酬低
投資房產:12~15% 回報:高報酬; 需要經常管理、缺乏風險分散
農地:7~9% 回報:與其他金融市場低相關,可作為避險工具; 流動性低
REITs: 10~12% 回報:投資房地產標的但不需要親自管理; 浮動大、風險大
開公司、加盟、天使投資:20~25% 回報:高報酬、機會多; 容易失敗、需要管理及時間投入
版權:5~20% 回報:與其他金融市場低相關、收入穩定; 抽成高、自主性低
建立自己的品牌:高自主姓及所有權、高滿足感; 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及個人努力
看到這裡,有哪些適合你的投資方式呢?
如何挑選股票?
挑選股票基本上難上加難,以美國為例從1926到2006間只有4%的股票持續筆債券表現好,連專業的經理人都很難預測到,平民百姓的我們更是對於困難。因此選擇指數基金或是ETF是比較可行也省時的作法。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你何時應該開始投資?答案是越早越好,因為全球的金融市場在過去多年中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即使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跟經濟大蕭條,整體的金融市場卻仍是正面的成長。
時機點上則是馬上買進會比持續定期來得更好,但是退而求其次,若是能夠定期買進,也能產生平均成本的效果,比晚投資來得好。否之,若是需要賣出則是需要一點一點買出,避免在最低點賣出。作者還提到他認為當大盤跌幅達到15%以上,則應該以投資債券為主; 若是低於15%則持續投資股票,才能達到最佳獲利。
投資ㄧ定有風險,市場的風險跟浮動是投資的副產物,要享受投資成果,就要能夠在股市動盪時沈得住氣。分散投資是你可以運用的工具,股債配置也是你可以運用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控制你的風險,達到最大收益。
作者認為股票投資越早越好,因為難預測下跌時機 。然而如果有機會遇到崩盤,跌幅達50%
以上,作者認為是買進的好時機,因為長期來看股市總是會回升的。我覺得,等待回升時要有點耐心,特別是在震盪的調整期時。
關於投資之外的思考
你覺得有錢人覺得自己富有嗎?那可不一定。絕大多數的有錢人覺得他們不富有,別人總比自己富有,如同我們常常覺得別人的朋友比自己多(朋友桲論又稱友誼矛盾),其實這是一種抽樣偏差,而往往你已經比你想像中的要富有。
富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把你的狀況放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群裡比較,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在比較之餘,也別忘了想想自己所擁有的。
作者還提到「時間」往往是被人忽略的寶貴資產,甚至比金錢更為寶貴。試想若是讓你與巴菲特交換人生,擁有他的財富,但是90多歲了,你會願意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而唯一的生活,你的經歷是無法被取代的,好好掌握時間,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書中金句
Your money should be used as a tool to create the life you want.
Deciding to retire is far more than just a financial decison, it is a lifeftyle decision too.
The market won't give you a free ride without some bumps along the way. You have to experience some downside in order to earn your upside.
Ignore the past and you will lose an eye. Live in the past and you will lose both.
歡迎留言給我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今晚聽好書用短短20分鐘給你滿滿好知識。透過每週外文好書推薦,分享新知理論與思考架構。幫助忙碌的你:
快速學習,找到思考的方法。
提高效率,發現更好的自己。
如果電子報的內容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今晚聽好書


